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,農村居民選擇進城已經成為大勢所趨。一方面城市就業優勢明顯,醫療、養老、教育等基礎相關配套齊全;另一方面則是父母想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,生活在更好環境中,這種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,使得多數父母紛紛選擇進城生活。特別是在最近三五年內,快速上漲的房價已經開始迫使更多的無房者產生買房的意愿。

根據統計局公布相關數據顯示,在1998年房地產改革以后,我國大約已有2.8億農村人選擇進入城市定居,并且每年平均進城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,另外社科院在去年年底的研究報告中預測,截止2025年之前我國仍將有8000萬農村居民會選擇進入城市生活。

伴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,農村開始逐漸沒落,特別是對于經濟實力強勁的一二線城市而言,對農村人口的虹吸能力變得越來越強。

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向往城市生活,許多農村土地、房屋出現荒蕪廢棄現象,據中科院有關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為2.7億畝,荒蕪空置土地大約已經接近1億畝,也就說目前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大約已經占至總耕地的37%。

目前社會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,許多已經落戶至大城市的農村子女雖然以前在農村生活,但對于農村宅基地范圍、房屋數量以及現況等一概不知。雖然他們已經在城市定居,但他們仍有繼承父母留在農村房子的權利。

農村的宅基地以及房屋信息并沒有像城市土地、房屋一樣登記確權,對此國家從13年開始頒布農村土地確權政策,這樣一來農村居民的土地糾紛等問題將能夠有效解決,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長遠發展。

確權結束了?

根據17年自然資源部規劃的土地確權三年綱要顯示,2023年本該是土地確權工作的收尾之年,不過由于疫情影響,確權工作將順延至今年完成,所以土地確權工作其實并未結束,只是被順延而已。

筆者農村老家的土地確權工作是于2023年12月28日開始的,土地確權完成后會頒發一個紅色的土地確權證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,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能夠被確權,根據自然資源部所頒布的相關規定,有6類宅基地將無法被確權登記:按照一戶一宅原則,超出部分將不予確權登記;私自開墾土地并建造的房屋將不予確權登記;亂占農耕用地所建造的房屋將不予確權;城鎮戶口居民所購置的農村房屋不予確權;宅基地與房屋界限不明確存在爭議的情況將不予確權;最后就是不符合規劃要求的房屋也將不能被確權。

2023起,宅基地繼承將實行“房地一體”,農村人要留意

目前人們最關心的其實是農村宅基地以及房屋的確權繼承問題,特別是子女已經落戶至城市,父母仍生活在農村的這種情況,由于這些子女并不太了解農村的具體情況,所以在繼承時往往會面臨各種問題。

從今年起,農村宅基地將一律按照“房地一體”的原則執行。

首先是對于農村宅基地而言,眾所周知宅基地并非個人所有,而是屬于村集體用地,居民只能享有使用權而非擁有權,說白了,農村宅基地其實屬于一種無償使用性質的土地,所以說人們所繼承的僅僅是宅基地的使用權而不是擁有權。另外與宅基地相比其上的房屋將有所不同,宅基地之上所建造的房屋屬于個人私有財產,農村居民完全有權將房屋繼承或過戶給子女,無論子女是城鎮戶口還是農村戶口都將有權繼承房產。

不過根據今年年初剛剛頒布的新《民法典》規定,繼承農村宅基地將實行“房地一體”的原則,也就說繼承人在繼承宅基地之上房屋時,根據房地一體原則,其下的宅基地的使用權也將會被繼承人同時繼承。

在去年10月底左右,住建部與自然資源部等7個部門協商確定——擁有城鎮戶口的農村子女在繼承農村宅基地房產時,可以辦理不動產確權登記。也正是這項規定的出臺,解決了多數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。
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子女在遵循“房地一體”原則繼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同時,一定要保持其上房屋的完整性,一旦房屋坍塌或被判定為危房,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很有可能會被收回。除此之外,擁有城鎮戶口的農村子女并沒有對農村老房子進行擴建、翻建的權利。

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完善,國家對于農村的建設發展也在不斷加快步伐,例如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,所以國家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重視農村發展,隨著逆城市化現象的出現,未來農村或許將會變得越來越吃香。所以在此前提下,父母留在農村的老房子一定要保留好,說不定哪天就會迎來升值。